7月19日,由来自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首次在湖泊中发现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新奇的物种。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的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兼石探记创始人陈睿博士等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科学》旗下子刊。
此次研究的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此地琥珀距今约0.99亿年, 胡冈谷地发现的脊椎动物琥珀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三维保存恐龙时古代古生物的绝佳机会。2016年至今,邢立达团队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各种古鸟类、恐龙、介形类和蛙类琥珀。
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极为稀有的,这可能是大多数蛇类骨骼的质地都不是很坚硬,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在此之前人们也从未发现过蛇类琥珀。

邢立达副教授介绍:“琥珀蛇保存了长4.75厘米的连续的颅后骨骼,包括了约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肤。这97枚椎骨中的前87节加上肋骨构成了驱干,剩余10节构成尾部。”标本的单一椎骨非常小,驱干椎体长约0.5mm,尾椎长约0.35mm,参照同时代的蛇类,如果标本完整,琥珀蛇的长度大约是9.5cm。
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介绍:“此次发现的标本有着明显的腹下椎骨,一共87节,推测共有160节,而且标本的脊椎骨还有这特化的椎弧凹与椎弧凸,这是蛇类的重要特征,这两个结构互相镶嵌着形成球状窝,使得蛇的每一节脊椎骨都能牢牢的相扣,并且又能转动灵活。”
根据蛇类标本的骨血特征,学者将这件标本命名为缅甸晓蛇(Xiaophis myanmarensis)。属名“xiao”源于中文晓,“ophis”为希腊语中的蛇,“myanmarensis”表明化石发现于缅甸,名字中晓有着多层含义,不仅是向发现该枚琥珀的石探记联合创始人、琥珀专家贾晓女士致敬,也有破晓之意,暗示了这条蛇的原始。此外,也与小字同音,暗示着极小的标本。 |